青岛家校合作网
那天,我陪儿子到商场买裤子,原因是儿子的考试成绩不错,想给他点儿小奖励。挑来挑去,他看中了一条。
从试衣间出来后,儿子在镜子前照来照去。我凑上去,一会儿拉拉裤腿,提醒儿子有点儿紧,可能不好走路;一会儿又摸摸质地,觉得不是弹性面料,穿起来恐怕不舒服。儿子照着镜子左转右转;我则在一边左一句、右一句。
正当我还在嘀咕时,儿子突然喊了一声:“你走开!”
我的第一反应:这句话不是对我说的!可扭头看了看,没发现其他人。再转过身来看儿子,只见他那小脸儿绷得紧紧的,胸口也起伏不定,显然是气到了极点。尽管压低了声音,但他刚才那一声的音量还是挺大。
我这才反应过来:“走开”二字是对我说的。我还在发愣呢,儿子已经急匆匆地跑了。回过神来,看着四周讶异的目光,我不禁尴尬万分。
眼看儿子穿着新裤子跑远了,我赶紧去结账。店家连连安慰,说自家的小子也是这样,没啥奇怪的。最后,我们相视而笑,笑容里满是无奈。
事后回到家里,我试图和儿子谈一谈,可他的态度是典型的“三不”:不谈、不理、不应。而且,本以为这不过是“突发事件”,没想到之后的一段时间,儿子对我的抗拒日甚一日。
郁闷之下,我忍不住和丈夫探讨这事儿。
丈夫听完没提什么意见,却问我:“你想想,自己有没有过抗拒父母的时期?”
这话让我心头一颤,想到了自己的青春期。确实是啊,好像也是在儿子现在的这个年纪,我对父母总有点儿抗拒。可能是小时候喜欢黏着父母,等到慢慢长大,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,便想与父母拉开距离,以展示自己的独立。
如今的儿子,可不就是当年的我吗?
那一刻,我的脑海中好像有一道闸门打开,里头的东西倾泻而出。这些年来,我和儿子之间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。
我突然意识到:其实有问题的不是儿子,是我!而我的问题在于距离。
说到底,这不仅是我,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式父母的通病:对于儿女不怕奉献,就怕奉献得不彻底。冷了,热了,渴了,饿了,哪一样也不能忽视。若是有可能的话,甚至巴不得24小时分分秒秒都盯着儿女。
比如,儿子喝水。倒了冷水,我抢过杯子,说冷水对肠胃不好;倒了热水,我也抢过杯子,说热水会刺激肠胃。末了,我总会先替儿子倒点儿冷水,再添点儿热的调成温水,这才放心地递到他的手上。
再比如,家里一开空调我就不放心。不是因为费电,而是怕温度调得不好伤了儿子的身体。所以隔一会儿我就去碰碰儿子的手,冷了,赶紧调高温度;热了,立马降一点儿温度。结果是儿子动都没动,我却累得够呛。
对孩子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,我们身在其中往往不觉得有什么不好,甚至以此为乐。但有时儿女并不领情,这让我们伤心、难过,埋怨他们没良心;难过之后还得打起精神,继续扮演好慈父、慈母的角色。
我们从未想过: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孩子需要的?倘若细究起来,这样的方式,最大的弊端便在于“距离”二字。
有句老话:“在父母的心中,儿女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。”对于这句话,其实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:从正面理解,表现了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;若是从负面解读,则是永远把儿女当成长不大的孩子,他们便可能会真的长不大。
儿女呱呱坠地,做父母的欣喜若狂,自然吃喝拉撒都照顾得极为细致。后来,儿女慢慢长大,有了照顾自己的能力。可父母出于爱的惯性,还是事无巨细,把儿女的事一一包揽在自个儿身上。结果可想而知。
任何独立的能力都必须在锻炼中产生,生活能力也不例外。当儿女能抓着汤匙自己吃饭时,你还是亲手喂饭,孩子自己吃饭的能力就被你以“爱”之名延迟了。当儿女具备基本的评判能力时,你还是大包大揽,所谓的“为你好”其实剥夺了孩子在吃亏中锻炼能力的机会。就算他们最后能掌握这项能力,花费的时间想必会更多,掌握的程度也会打了折扣。
这便是距离不当造成的。太近了,将令你难以察觉到孩子在一天天地成长——既然没有明显感知到孩子的变化,你便习惯性地将以前对待他的方式延续下去。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,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受影响。
就好像我们看别人家的孩子,若是隔了一段时间,我们总会觉得变化挺大,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。可看看自己的孩子,却总觉得一个样儿。说到底,别人家的孩子离着我们有一段距离,所以我们能清晰察觉到他们的变化。而自家的孩子天天看,自然难以有深刻的体会。
孩子一个劲地往前长,需要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时做出调整。可是做父母的偏偏在原地踏步,延续原有的方式——以前怎么对孩子,现在还是那样。孩子成长的空间你未能提供,孩子前进的步伐你跟不上,长此以往,你说会怎么样?这样长大的孩子,还能是如你所希望的德智兼备的人才吗?
以爱之名,行害之实,这种方式堪称是名副其实的“鸵鸟教育”。孩子在往前走,你却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,不愿看到孩子的变化,自以为是地用一贯的方式对待他们——这也就难怪会引起孩子的抗拒了。
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,我便开始了改变:
对儿子的关爱我一如既往,在方式上则异于之前。我不再围着儿子转、干涉他,而是适当保持了距离,更多的是在一旁关注。在很多事情上,我不再事无巨细地一一替他安排好;相反,我会把探索和思考的机会留给儿子,让他自己动手。
当然,以儿子如今的情况,什么都要他自己拿主意、自己去完成也不太实际。所以,在大方向上我一刻也没有放松,依然会抓住机会进行引导,只是通常不会给出具体的办法。一步步的引导,让儿子在失败与反复中收获成功的喜悦,这样的成长才会更加刻骨铭心。
令人惊喜的是,我和儿子的关系也由此步入了一个新阶段。之前,我是“吃力不讨好”的典型代表。如今,一来是自己轻松了,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。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也影响了孩子,家里头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。二来,适当地保持距离,降低了儿子因为处于叛逆期而产生的对父母的抗拒。如此一来,自然皆大欢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