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包儿
文章来源:文-肖复兴 2022年12月06日 浏览量(0)
如今的豆包儿,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做了,一般都会到外面买。外面卖的豆包儿,馅大多用的是红豆沙。这种红豆沙,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的,稀烂如泥,豆子是一点儿也不看到的,自然,红小豆的豆粒那种沙沙的独有味道也就大减, 甚至索性全无。要想尝到那种味道,只有自己动手将红小豆下锅熬煮。不用说,这样传统的法子,费时费力又费火,谁还愿意做这种豆包儿?
小时候, 我吃的豆包儿都是母亲做的,那时候只有在改善生活的时候才能吃到。春节前,必定是要包上满满一锅的,上锅之前,母亲还要在每个豆包儿上面点上一个小红点儿。出锅的时候,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,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, 格外喜兴。豆包儿,便显得和节日一样的喜兴了。
因此,每一次母亲包豆包儿,都会像过节一样。包豆包儿的重头戏,在于熬馅。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,熬豆馅必得用铁锅,至于什么道理,母亲是讲不出来的,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。说完之后,母亲觉得说的好像没有说服力,会进一步解释:“你看炖肉是不是也得用铁锅?没有用铝锅的吧?”这样解释之后,她觉得道理已经充足了。
熬豆馅的重头戏在于火候。红小豆和凉水一起下锅, 开始就要一次性把水加足,不能在熬到半截时看着水不够一次次地加水,逗着玩!母亲这样说的同时也把红枣下进了锅里。那红枣早就用开水泡好, 每颗一切两半,去核去皮。我老家是河北沧县, 出金丝小枣,但是母亲从来不会用这种枣,而是用那种果肉厚实的大红枣。用金丝小枣煮出的豆馅没有枣的香味,母亲往往会用它来蒸枣馒头。
水开之后, 大火要改小火,还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, 免得豆子巴锅。豆子不能熬得过烂,烂成一摊泥,豆子的香味就没有了。也不能熬得太稀,太稀包不成个儿不说,豆子的香味也就没有了。
母亲包的豆包儿, 馅一般会比较干。开花之后的红小豆颗粒感非常明显,咬起来沙沙的,豆子虽然被煮烂了,但是小小的颗粒还在,没有完全变成另外一种形态,很实在的豆子的感觉和香味,会长久地在嘴里回荡,不像现在卖的那样稀软,如同脚踩在泥塘里一般。按照那时母亲的话说,那是把豆子给熬得没魂儿了!按照我长大以后开玩笑对母亲说的话是,就像唱戏一样,那样的豆馅是属于大众甜面酱的嗓子,您熬的这豆馅属于云遮月的嗓子。
豆馅熬得差不多了就要放糖,是放红糖,不能放白糖。吃豆包儿和吃年糕是不一样的,吃年糕要放白糖,吃豆包儿必须放红糖。这个规矩,是母亲从上辈那里传下来的,是不能改变的。只是,在闹灾荒的那几年里,买什么糖都得要票,不是坐月子的或闹病的, 红糖更是难淘换。没有办法, 只好改用糖精,但豆馅的味道差得太多,母亲嫌丢了自己的脸,所以那几年,豆包儿就很少包了。
我长大以后,特别是大学毕业之后,自以为见多识广, 建议母亲再包豆包儿熬馅的时候,加上一点儿糖桂花,味道会更好的。但母亲不大相信, 因为在她的眼里,糖桂花那玩意儿是南方货,包元宵和汤圆的时候在馅里加一点儿可以, 她包了一辈子豆包儿,从来没有在馅里加过这玩意儿。“别遮了味儿!”她摇摇头说,还是坚持她的老法子。我说不服她,由她去。
如今,母亲去世多年,买来的豆包儿都会加有糖桂花, 母亲包的没有糖桂花的豆包儿,却再也吃不到了。